中髎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主治腰痛(腰骶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等。
目录
1.中髎穴名解
2.中髎穴位置
3.中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4.中髎穴主治疾病
5.中髎穴的按摩方法
6.中髎穴穴位配伍
【中髎穴名解】
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
中,有方位之义。此穴在第3骶后孔中,位于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中髎穴位置】
1.标准定位
中髎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2.取穴方法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
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
中髎穴图片
3.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3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中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中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主治腰痛(腰骶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等。
中髎穴是治疗下腰痛的常用穴。又因其邻近二阴,为太阳、少阳,厥阴三脉左右交结之处,能调理膀胱与肝、胆,所以对二便不利,妇科诸症疗效较好。
中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
【中髎穴主治疾病】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中髎穴图片
【中髎穴的按摩方法】
1.按摩
见“上髎”。中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
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2.针刺
直刺0.5~1.5寸。
3.艾灸
间接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髎穴穴位配伍】
中髎穴配殷门、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中髎穴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中髎穴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中髎穴配秩边、阳陵泉,治下肢疼痛。
中髎穴配肾俞、关元俞、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