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穴,经穴名,别名幽门,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
目录
1.下脘穴名解
2.下脘穴位置
3.下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4.下脘穴主治疾病
5.下脘穴的按摩方法
6.按摩下脘穴的好处
7.下脘穴穴位配伍
【下脘穴名解】
1.下脘
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
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下脘穴位置】
1.标准定位
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下脘穴图片
2.取穴方法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点处取穴。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3横指处即是下脘穴。
3.穴位解剖
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下脘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下脘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
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
下脘穴具有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
下脘穴系任脉和脾经之会穴,有和中理气、降逆止呕之功。主治腹胀脘痛,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
下脘穴为本经与足太阴经之会穴。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
下脘穴图片
【下脘穴主治疾病】
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腹中痞块等。
下脘穴主治腹胀,胃脘疼痛,呃逆,食谷不化,不欲食,呕吐,泄泻,小儿疳疾;虚肿,痞块,小便黄赤。
治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下脘穴的按摩方法】
1.按摩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2.针刺
直刺0.5~1.0寸。针刺时宜缓慢。
3.艾灸
艾炷灸或隔物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下脘穴图片
【按摩下脘穴的好处】
1.治疗胃疾
穴属脾会,脾恶湿、喜升,由于六腑气寒,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气阻不畅,必然会影响到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从而导致泄痢、腹内肠鸣,食物难以消化而出现食积、腹胀等疾患。
故除主胃部疾病外,更偏重于缓解小肠、脾不运化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脘痛、腹胀、食谷不化、肠鸣、泄泻、日渐消瘦、呕吐、呃逆、胃下垂、痞块、虚肿、尿血等。
2.促进消化
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如果下脘穴位出了毛病,很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就会显得多余粗重。
但是只要每天刺激按揉下脘穴,就可以让食物彻底消化,塑造迷人身材。
【下脘穴穴位配伍】
下脘穴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
下脘穴配梁门治消化道溃疡。
下脘穴配关元治大便带血。
下脘配陷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下脘配天枢、足三里,治腹泻。
下脘配足三里、肾俞、膈俞、中脘、脾俞,治反胃。
下脘配天枢、上巨虚,治便秘。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