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疾病 > 呼吸内科 >

  宝宝顿呛的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有哪些?

  顿呛,又名时行顿呛、时气嗽、时行嗽、天哮呛、顿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起病初期,先有表寒或卫分证,以后则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常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

  目录

  1.发病原因

  2.发病机制宝宝顿呛的图片

  3.症状表现

  4.临床检查

  5.诊断方法

  6.并发症

  7.治疗方法

  8.饮食保健

  9.预防预后

  【发病原因】

  顿呛的发病,多由肺气素虚,不能外卫皮毛,致为风寒湿热之邪所袭,肺气不清,痰浊内蕴,清肃失其常度;

  如病邪久恋,每致体力亏耗,中气虚弱,脾气不能散精归肺,形成土虚湿泛,肺脾两亏之候。

  【发病机制】

  顿呛由外感时行邪毒侵入肺系,夹痰交结气道,导致肺失肃降,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小儿时期肺常不足,易感时行外邪,年龄愈小,肺更娇弱,感邪机会愈多。

  病之初期,时行邪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卫失宣,肺气上逆,而出现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症状,且有寒热之不同。

  继而疫邪化火,痰火胶结,气道阻塞,肺失清肃,气逆上冲,而咳嗽加剧,以致痉咳阵作,痰随气升,待痰涎吐出后,气道稍得通畅,咳嗽暂得缓解。

  但咳嗽虽然在肺,日久必殃及它脏。犯胃则胃气上逆而致呕吐;犯肝则肝气横逆而见两胁作痛;心火上炎则舌下生疮。
 

顿呛的发病原因
 

  【症状表现】

  顿呛有初、中、后三期证候之异。

  1.顿呛初期

  邪犯肺卫,卫气失宣。其症咳嗽,流涕,痰涎稀薄,咳嗽逐渐加重。

  2.顿呛中期

  病邪由表入里,郁而为热。《幼科金针》谓:“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

  3.顿呛后期

  顿呛减轻,吼声消失,但咳久气阴耗伤,精神困倦,或伴有食欲不佳,二便失调等。

  【临床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 、便常规、胸部平片 、腹部平片、心电图。

  【诊断方法】

  顿呛初起与伤风感冒颇难区别。如果伤风感冒经过治疗病情好转,而咳嗽却逐渐加剧,且有日轻夜重并具有典型的顿呛及伴有吼声,则诊断较易确定。

  《杂病·证治准绳·咳嗽》谓“时行嗽,恶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
 

顿呛的症状表现
 

  【并发症】

  顿呛可并发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呕吐,精神困倦,食欲不佳。

  【治疗方法】

  一、顿呛的西医治疗

  1.可待因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可待因为口服药,每次15~30毫克。

  2.咳必清

  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引起的频繁咳嗽和百日咳,有局部麻醉的作用。不适用于多痰患者,否则易引起积痰过多,加重病情。

  一次服药作用可持续4~6小时。咳必清为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青光眼病人慎用。

  3.咳平

  服药后20~30分钟就可见效,作用可持续3~4小时,适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和结核病所引起的咳嗽。

  4.必嗽平

  黏痰溶解剂,可使痰液变稀,容易咯出,同时作用于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化痰作用。

  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导致的气急等症。胃溃疡病人慎用。
 

顿呛的诊断方法
 

  二、顿呛的中医治疗

  1.初期

  证候:微热,喷嚏,咳嗽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偏于风寒者,伴恶寒,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伴咽红,痰稠不易咳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宣肺。

  主方:桑菊饮或杏苏散。

  方药: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薄荷、甘草、苇根。

  属风寒轻证者,选用杏苏散加减以辛温发散、温肺化痰。热邪偏重,咳嗽较剧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痰稠不易咯出者,加用天竹黄、鲜竹沥、瓜蒌仁等清化痰热。

  2.中期

  证候:咳嗽阵作,昼轻夜重,咳时面红耳赤,涕泪交流,甚至吐出乳食痰液后,痉咳方可暂停。

  剧咳时可见痰中带血丝,甚则鼻衄或结膜下出血,可见舌系带溃疡。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泻肺镇咳。

  主方:桑白皮汤

  方药: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
 

顿呛的治疗方法
 

  若痉咳频作,加白僵蚕、蜈蚣解痉镇咳;呕吐较重者,加代赭石、枇杷叶、竹茹降逆止呕;痰多黏稠者,加海蛤壳、天竹黄清热化痰;

  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咯血、衄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三七凉血止血;双目红肿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

  胁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疏肝活血;昏迷、抽搐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止痉开窍。

  3.后期(恢复期)

  (1)脾气亏虚

  证候:形体虚弱,咳声低微,痰多稀白,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沉有力。

  治则:健脾益气。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甘草。

  若易出汗,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大便溏薄者,去杏仁加煨木香、炒薏苡仁健脾渗湿。
 

顿呛的中医治疗
 

  (2)肺阴亏虚

  证候:形体虚弱,干咳少痰,两颧发红,手足心热,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则:养阴润肺。

  主方:沙参麦冬汤

  方药:沙参、麦门冬、玉竹、甘草、桑叶、白扁豆、天花粉。

  若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敛汗护阴;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饮食保健】

  1.萝卜葱白

  治风寒咳嗽,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

  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

  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顿呛的预防
 

  2.红糖姜枣汤

  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以水三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

  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3.芫荽汤

  平伤风咳嗽,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芫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多食用肉类、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少吃油腻、刺激性食品。

  【预防预后】

  顿呛的预防

  按时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易感儿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发现百日咳患儿,及时隔离4-7周。

  与百日咳病儿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并服中药预防,如鱼腥草或鹅不食草,任选一种,15-20g,水煎,连服5天。

  患儿居室空气新鲜,但又要防止受凉,避免烟尘、异味刺激,诱发痉咳。患儿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防止精神刺激、情绪波动。

  饮食富营养易消化,避免煎炸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防止剧咳时呕吐。幼小患儿要注意防止呕吐物呛人气管,避免引起窒息。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