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疾病 > 呼吸内科 >

  病毒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及其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应积极合理地对症处理,对确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应争取尽可能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目录

  1.流行病学

  2.发病原因病毒性出血热的图片

  3.发病机制

  4.症状表现

  5.临床检查

  6.诊断方法

  7.疾病鉴别

  8.并发症

  9.治疗方法

  10.预防预后

  【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病毒性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家畜,包括绵羊、山羊、马、牛和骆驼等。另一类为野生动物,包括野鼠、野兔和鸟类。

  2.传播途径

  病毒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蜱叮咬,在CXHF的疫源地中亚洲璃眼蜱为绝对优势种,分布范围广,对人和牲畜的侵袭力强。

  此外,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或带病毒的家畜血液或脏器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而感染,剪羊毛或骆驼毛时将带病毒的蜱剪碎后污染伤口亦能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中青年男性患者居多,患者主要是进入荒漠牧场的牧民、兽医、剪毛或屠宰工人,打柴、采药人;

  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

  病毒性出血热流行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我国的新疆以及刚果、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伊朗和扎伊尔等国。

  我国除新疆外,云南、青海和四川均已证实绵羊等动物可感染本病毒。

  (2)发病季节

  病毒性出血热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新疆为3月下旬至6月初,俄罗斯为6~8月,与蜱活动季节高峰基本一致。
 

病毒性出血热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各重要脏器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管腔内纤维蛋白或血小板血栓形成。

  【症状表现】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

  1.发热

  这是病毒性出血热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

  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病毒性出血热的症状表现
 

  (1)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

  (2)登革出血热

  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淤点,有时融合成淤斑。

  (3)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淤点及淤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

  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软腭及齿龈亦有淤点,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淤斑,眼球结膜有水肿。

  (4)远东出血热

  远东出血热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突然发病。

  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淤点。

  (5)阿根廷出血热

  阿根廷出血热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有发热、头痛、腰痛、齿龈及鼻出血等。

  (6)玻利维亚出血热

  玻利维亚出血热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
 

病毒性出血热的临床检查
 

  3.低血压休克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4.肾功能衰竭

  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他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临床检查】

  1.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天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2.部分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出、凝血时间稍有延长。

  3.早期患者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个别可见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酸酐升高。

  4.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5.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反向血凝试验可检测血清中的循环抗原,亦可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作早期诊断。

  对可疑结果或新疫区患者尚需进一步应用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来确诊。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6.其他: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汉滩病毒(或EHF)抗原或病毒RNA。
 

病毒性出血热的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病毒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确诊必须有血清学或病毒学的证据。

  【疾病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并发症】

  1.腔道出血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3.肺水肿

  这是很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心力衰竭肺水肿。

  4.胸腔积液

  5.继发感染

  6.自发性肾破裂

  7.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

  8.肝损害

  9.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均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出血热病人,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应积极合理地对症处理,对确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应争取尽可能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此外,尚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休克、大出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

  1.一般治疗

  早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搬动,给充足的热量及维生素。

  在病毒性出血热的早期,中毒症状重者可应用地塞米松,以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机体的应激能力和补充因肾上腺及垂体出血造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但晚期患者不宜应用。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身、冰敷等可减轻症状,但忌用发汗退热剂。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高热及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及平衡盐注射液静脉滴注。
 

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2.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出血热早期可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3~5天或应用高价免疫血清(羊)肌内注射,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

  必要时12~24小时后再注射1次。鉴于皮试阴性者少数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可先小量皮下注射,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再全量注射。

  亦可用脱敏注射法。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阳性者,即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目前国外已应用人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注射获得显著疗效,亦有认为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预防预后】

  1.预防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定期灭鼠,对家畜定期进行体外灭蜱,降低蜱密度。

  进入荒漠,牧场或林区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蜱叮咬,接触病畜或患者的血液,排泄物时应戴手套,不喝生奶。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可用国产灭活的乳鼠脑精制疫苗,人群中初步试验三针注射后抗体阳转率可达70%以上。

  2.预后

  重型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多预后不良,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和休克。病死率达30%~50%。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