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链球菌感染,又名B群链球菌感染,B链球菌群感染,可定植男性和女性生殖道、肠道和尿道,可经性传播。无乳链球菌感染可分为新生儿感染及成年人感染两类,治疗时应选药物为青霉素。
目录
1.流行病学
2.发病原因
3.发病机制
4.症状表现
5.临床检查
6.诊断方法
7.疾病鉴别
8.并发症
9.治疗方法
10.预防预后
【流行病学】
近年来有多次报告B链球菌群引起的新生儿感染,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母亲。产妇阴道带菌率为4.6%~25.4%,早期破水或产程延长均易导致新生儿感染。其次医院工作人员带菌对新生儿威胁很大。
有人报告,医院男工作人员鼻咽部带菌率为15.8%,女工作人员的鼻咽部及阴道带菌率为23.2%。本组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为1.35/1000~5.4/1000活产儿。
成年人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发病原因】
无乳链球菌感染占全部链球菌感染的8%左右。根据表面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九个亚型,即Ⅰa,Ⅰb,Ⅱ,Ⅲ,Ⅳ,Ⅴ,Ⅵ,Ⅶ和Ⅷ。
在血碟上可呈甲型、乙型或丙型溶血反应,溶血菌株所产生的链球菌溶血素与A组菌的O与S不同,无抗原性。按照生化分类法,此群菌为无乳链球菌。
【发病机制】
B链球菌群可寄殖于妊娠期妇女的阴道、肠道和尿道,新生儿可直接自母体或分娩时由母体生殖道寄殖菌上行感染。
成人中无乳链球菌感染少见以产妇为主,少数情况下亦可为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糖尿病、慢性肝功能不全、HIV感染、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病人也可感染B组链球菌病。
【症状表现】
无乳链球菌感染可分为新生儿感染及成年人感染两类。
1.新生儿感染
(1)早期发病
是由于婴儿受到产道中细菌感染引起。发病于出生后7天之内。多表现为肺部感染、败血症和脑膜炎。
发病早者出生时即发生呼吸窘迫症。病死率很高,往往在50%~80%,死亡者Ⅱ型菌较多。
(2).晚期发病
无乳链球菌感染多为母亲产后并发症引起。发生于出生7~30天以内。以败血症和脑膜炎为多见。
菌型以Ⅲ型为多,特别是脑膜炎,90%以上为Ⅲ型引起。病死率比早期发病者为低。脑膜炎的病死率为14%左右。
2.成年人感染
年轻女性在接受妇科检查、治疗以及妊娠分娩后,容易发生B链球菌群泌尿系统感染和子宫内膜炎。也可发生肺炎、脑膜炎、肝脓肿、败血症等。
年纪大、特别已患有某些慢性病者,不论男女均可被无乳链球菌感染。较长期接受抗生素或激素类及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亦然。病死率较高,有人报告为29%~52%。
【临床检查】
1.尿液检查
尿中的B链球菌群抗原,阳性率较高。
2.细菌培养
细菌阳性。
3.乳胶凝集试验
用于患者早期检测。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细菌培养,可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患者早期。
实验室检查:尿中的B链球菌群抗原,阳性率较高。血培养、细菌阳性。
【疾病鉴别】
无乳链球菌感染临床应与A群链球菌感染相鉴别。A链球菌群(group A streptococci)又称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别名:A群链球菌感染;
该病引起的感染主要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也可致肺部感染猩红热皮肤软组织感染。并可致全身性感染
【并发症】
临床上可见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软组织感染以及败血症。
【治疗方法】
B链球菌群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红霉素等均敏感,但其敏感程度比A群链球菌差。
治疗新生儿、婴儿和成人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应选药物为青霉素,在病初感染病原未确定时,可先予青霉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联合,以取得协同抗菌作用;
并扩大抗菌谱,一旦病原菌明确后,可单用青霉素。但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新生儿听力有损害,剂量难以掌握,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预防预后】
预防
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预防,可给予抗菌药减少或消除该菌的人体寄殖或接种疫苗。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母亲产妇阴道带菌率为4.6%~25.4%,早期破水或产程延长均易导致新生儿感染。
一般可在妊娠26~28周时检查阴道有否B组链球菌寄殖,如培养阳性者,在早产(<37W)或羊膜早破时,即予以氨苄西林预防新生儿感染。
其次医院工作人员带菌对新生儿威胁很大。活产儿成年人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对带菌者亦应予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此对幼托机构的工作人员尤为重要。
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致感染机会,改善环境和注意个人卫生则可避免伤口污染,降低皮肤、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后
无乳链球菌感染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高有人报告为29%~52%。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