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中穴,经穴名,别名神宗、脊俞,属督脉,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可缓解治疗风湿痛、腰腿疼痛、腰脊强痛、腹泻腹胀、小儿疳积等。
目录
1.脊中穴名解
2.脊中穴位置
3.脊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4.脊中穴主治疾病
5.脊中穴的按摩方法
6.按摩脊中穴的好处
7.脊中穴穴位配伍
【脊中穴名解】
1.脊中
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
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
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脊中穴位置】
1.标准定位
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
脊中穴图片
2.取穴方法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4个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取穴。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4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脊中穴。
3.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脊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脊中穴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可缓解治疗风湿痛、腰腿疼痛、腰脊强痛、腹泻腹胀、小儿疳积等。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
脊中穴,具有很好的健运脾胃的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都可以通过刺激脊中穴来解决。
脊中穴适应于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腹痛、痛经、胃肠痉挛、急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
《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腰脊强不得俯仰”,“黄疸”。
脊中穴图片
【脊中穴主治疾病】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及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等。
脊中穴主治胃痛,腹胀,不嗜食,反胃,小儿疳积,吐血,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癫痫;腰脊强痛,不得俯仰。
缓解治疗风湿痛、腰腿疼痛、腰脊强痛等。
缓解治疗黄疸、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油脂旺盛、嘴周痤疮等。
缓解治疗腹泻、腹胀、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痢疾等。
【脊中穴的按摩方法】
1.按摩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2.针刺
向上斜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
3.艾灸
直接灸或隔姜灸3~7壮,温和灸5~10分钟。
脊中穴图片
【按摩脊中穴的好处】
用拇指指腹常按揉脊中穴,可治腹胀、腹泻、痔疮、脱肛、便血等肠腑病症。
针刺或指压接脊、脊中二穴治疗腹痛,大多数病例在5分钟内腹痛消除或减轻,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尤其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脊中穴穴位配伍】
脊中穴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脊中穴配涌泉治癫痫。
脊中穴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脊中穴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