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闭喘咳,多见于小儿,中医认为是外邪壅阻於肺,肺气郁闭不宣,而出现发热、气急、咳嗽,甚至鼻翼煽动,颜面苍白,口唇发绀等的病症。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其有因风寒外束,或风温犯肺; 也有因火热迫肺而起的。
目录
1.发病原因
2.症状表现
3.临床检查
4.诊断方法
5.并发症
6.治疗方法
7.饮食保健
8.预防预后
【发病原因】
中医将其病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乳食、生冷,或内有积热而导致肺气郁闭不宣,肃降失常而生喘咳。(风寒外束,或风温犯肺;也有因火热迫肺而起)
【症状表现】
风寒外束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咳嗽气喘;风温犯肺的,寒轻热重或不恶寒,有汗,喘咳胁痛,舌红苔微黄;火热迫肺的,高热 ,自汗,烦渴,喘急,脉洪大。
【临床检查】
舌脉检查:风寒外束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咳嗽气喘;风温犯肺的,寒轻热重或不恶寒,有汗,喘咳胁痛,舌红苔微黄;火热迫肺的,高热,自汗,烦渴,喘急,脉洪大。
【诊断方法】
肺闭喘咳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 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
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
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
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 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并发症】
肺闭喘咳可并发鼻翼煽动,颜面苍白,口唇发绀,喘憋严重,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
1.风寒闭肺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闭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因而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象。
治法: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
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散寒宣肺,荆芥、豆豉辛温解表,桔梗、防风解表宣肺。本证易于化热,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痰多白粘,苔白腻者,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肺有伏热,加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风热闭肺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
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热。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
痰重者加猴枣散豁痰;热甚腑实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痰多加天竺黄、制胆南星化痰;唇紫加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
【饮食保健】
1.板栗烧猪肉
取板栗250克,瘦猪肉500克、盐、姜、豆豉各少许,将板栗去皮,猪肉切块,加盐等调料,加水适量红烧,熟烂即可。
2.蜜汁鸭蛋汤
将适量水烧开,待沸后打人鸭蛋1个,再放蜂蜜适量烧片刻即成,每日早晚空腹各服1次,吃蛋饮汤。
3.刀豆姜糖饮
刀豆子炒干,研粉,加红糖生姜汤送服,1日3次,每次 6克。
4.奶汤锅子鱼
取活鲤鱼1尾,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葱、姜、料酒、盐、醋、奶汤(gp鸡、鸭、肘子和骨头炖的汤)适量,将鲤鱼去鳞剖膛,除去内脏。
洗净后切成瓦块状与葱姜一起投入炒勺颠翻几次,加料酒、盐等调料,然后加入奶汤,再加适量的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炖3分钟即可食用。
【预防预后】
肺闭喘咳的预防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