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疾病 > 呼吸内科 >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不适、食欲不佳、烦躁和失眠等,治疗时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控制反复发作。

  目录

  1.流行病学

  2.发病原因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发病原因

  3.发病机制

  4.症状表现

  5.临床检查

  6.诊断方法

  7.疾病鉴别

  8.并发症

  9.治疗方法

  10.预防预后

  【流行病学】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发病年龄自6个月到47岁不等,平均为19岁,男女发病之比为13∶10。

  【发病原因】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因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哮喘 和血清IgE升高,故可能是由某种原因所致的Ⅰ型超敏反应介导的疾病。

  【发病机制】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发病机制还不确切。可能是Ⅰ型超敏反应介导的疾病。

  从关节肌肉疼痛、结节性多动脉炎样血管炎来看,本病又近似于风湿病,故Ⅲ型超敏反应有重要致病作用。

  至于Ⅰ型、Ⅲ型超敏反应如何协同致病,尚有待于研究。

  病理:显微镜下可见表皮角化过度、部分角化不全、表皮突不规则延长等,并非所有病例均有表皮改变;

  但均有真皮改变,表现为真皮胶原纤维疏松水肿,浅层有局限性类纤维蛋白改变。

  从真皮浅层到中层,在毛细血管、小血管及汗腺等周围有中度嗜酸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全身各脏器主要表现为血管炎及间质炎,部分脏器表现有以坏死并伴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发病机制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组织病理改变有以下特征:

  ①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及类纤维蛋白坏死;

  ②血管炎,主要为小血管病变;

  ③比较成熟的嗜酸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及肉芽肿形成。

  【症状表现】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主要表现为乏力、全身酸痛不适、食欲不佳、烦躁和失眠等。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与其他胶原病一样,也具有多系统损害的特征。

  1.发热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并且多与疾病活动性平行,可为弛张热,也可为稽留热,体温多在38℃以上。

  2.关节症状

  表现为多关节炎或关节痛,有时出现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

  关节症状时轻时重,重时活动受限,晨僵,但多不引起关节变形。

  全身关节均可受累,以四肢关节较多见,尤其手部关节最易受累。有些病例尚伴有肌肉疼痛和肌无力。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症状表现
 

  3.皮损

  皮肤改变有如下几种类型:红斑、多形性红斑;丘疹;皮炎、斑块、黄色瘤样损害;坏死、瘢痕;红皮症。

  可一种皮疹单独存在,也可几种同时并存或相继出现,其中以额面及躯干部粟粒样丘疹为早期最常见的皮肤改变。

  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向四肢扩散,并转变为荨麻疹样红斑、风团或异位性皮炎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感。

  开始出现的粟粒丘疹也可很快转变为全身皮肤发红、增厚与脱屑,多伴有剧痒,即所谓红皮症样皮疹。

  有时可伴有四肢苔藓样变,皮损消退后留有细网状色素沉着。

  皮损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散在性分布于全身边缘清楚的红斑,大小如鸡蛋或手掌不等,边缘呈鲜红色,中心部颜色较淡,并稍高起皮肤。

  红斑间杂有淡褐色色素沉着,常相互融合,形成斑块或黄色瘤样改变。红斑严重时可发生局部坏死,消退后留有瘢痕。

  身体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皮损,如躯干部常表现为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样损害,而四肢则表现为粟粒样丘疹或异位性皮炎样皮疹。

  总之,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皮肤改变具有多样性,但其恒有特征为播散性,多伴有瘙痒感。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临床检查
 

  4.心肺症状

  在病变发作活动期,多数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有时为哮喘样呼吸困难,咳泡沫样痰或黏液痰,痰涂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由于肺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引起一过性肺炎。

  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继发细菌感染,最后导致支气管肺炎,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半数以上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患者有心脏扩大,但早期多无症状,后期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几乎所有病例均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与体温分离。

  5.消化道症状

  可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偶尔有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这可能是由胃肠道嗜酸粒细胞浸润所引起的。半数以上患者有肝、脾大。

  6.神经症状

  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步态障碍、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四肢软瘫、眼睑下垂、颅内高压征及病理反射等。

  7.其他

  约1/3的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可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也可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以颈和腋窝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

  1.血常规及血沉

  白细胞总数可增加,而分类计数只有嗜酸粒细胞升高,大多为成熟型。活动期多有血沉增快。

  2.尿常规

  可有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或管型尿,尿液改变一般较轻。

  3.生化检查

  可有肝功能轻度异常,蛋白电泳可显示γ球蛋白升高。

  4.免疫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有IgE、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2/3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约1/5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E-玫瑰花结形成数及植物血凝素(PHA)等标志细胞免疫试验多低下,补体多降低。

  5.胸部X线检查

  多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有时可见心脏增大。个别病例可有手部畸形、关节腔变窄、骨质破坏,偶可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诊断方法】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诊断主要依靠皮损、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外周血象嗜酸粒细胞增多,结合多系统受累特征,即可获得诊断。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疾病鉴别】

  应排除以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1.结节性多动脉炎

  以内脏损害为主,尤以心、肾、神经系统症状显著。皮损以紫斑或沿动脉走向分布的结节为主,多无弥漫性瘙痒性粟粒丘疹或斑块。

  病理改变以纤维坏死性中、小动脉炎为主,多无表皮、真皮胶原纤维改变。

  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阴性。这些病理及实验室异常均不同于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

  2.变应性肉芽肿

  系一种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血管炎,以肺部浸润为主,表现为发作性哮喘、周围血象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损主要为皮肤或皮下结节、紫斑。病理改变为类纤维蛋白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肌层动脉,伴有肉芽肿样改变。

  无皮肤胶原纤维改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3.韦格内肉芽肿

  为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肾脏和眼部,常有上呼吸道骨质破坏。

  无瘙痒性粟粒性丘疹、斑块,无皮肤胶原纤维改变。抗核抗体阴性,IgE水平正常。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的疾病预防
 

  【并发症】

  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胶原病可并发关节腔积液;关节变形;肌无力;红斑、多形性红斑;丘疹;皮炎、斑块、黄色瘤样损害;坏死、瘢痕;红皮症。一过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心脏扩大肝、脾大。

  【治疗方法】

  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控制反复发作。因病变迁延不愈需长期应用激素时,宜采用小剂量隔天疗法。

  在用药过程中一旦肺部症状加重,并伴持续性高热,即提示肺部继发感染,此时需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预防预后】

  (1)预防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发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4.预防感染,预防链球菌感染是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及并发病的重要环节。

  (2)预后

  预后较好,但常反复发作,可死于肺部继发感染。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