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中药百科 > Y >

  茵陈蒿

  【茵陈蒿的简介】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3mm;叶柔软皱缩,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线形、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省。

  中文学名 茵陈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capillaries

  别 称 因尘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亚 科管状花亚科

  族春黄菊族

  属蒿属

  亚 属蒿亚属

  组艾蒿组

  系亮绿蒿系

  拼音Yīn Chén Hāo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seedling of Capillary Wormwood, seedling of Virgate Wormwood

  别名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茵陈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稀“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A. capillaris Thunb. Var. scoparia Pamp.]2.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采收和储藏: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

  原形态1.猪毛蒿 一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根纹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全株幼时被灰白色绢毛,成长后高45-100cm。茎常单一,偶2-4,基部常木质化。表面紫色或黄绿色,有纵条纹,多分枝近无毛,幼嫩枝被灰白色绢毛,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叶密集,下部叶与不育枝的叶同形,有长柄,叶长圆形,长1.5-5cm,2或3次羽状全裂,最终裂片披针形或线形,先端尖,常被绢毛或上面较稀;中部叶长1-2cm,2次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线形或毛管状,有毛或无毛;上部叶无柄,3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状。头状花序极多数,有梗,在茎的侧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形或近于形,直径1-2mm,总苞片3-5层,每层3片,覆瓦状排列,卵形、椭圆形、长圆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外层者短小,内层者大,边缘宽膜质,背面绿以,近无毛;花杂性,均为管状花;外层者为雌花5-15,以10-12个为多见,能育,柱头2裂,叉状,伸出花冠外,内层国两性花3-9,先端稍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有时带紫色,下部收缩,倒卵状,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0.7mm,具纵条纹,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茵陈蒿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为圆住菜而直生,但不呈纺锤状。茎常数个丛生,斜上,第1年生长者常单生,基部较粗壮,木质化程度较狸毛蒿为强。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前种细弱挺直而长,可达2.5cm。外层的雌花4-12个,常为7个左右。瘦果较前种的稍大,长可达1mm。其余匀与猪毛蒿相似。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旷野、路旁及半干旱或音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黄土高原和荒漠边缘地区。

  2.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资源分布:1.分布几遍全国。

  2.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陕西、台湾、四川等地。

  【茵陈蒿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的功效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归经入肝、脾、膀胱经。

  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

  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茵陈蒿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①《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②《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③《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⑤《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⑥《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⑦《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⑧《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茵陈蒿的图片】


         茵陈蒿的图片  茵陈蒿的图片
         茵陈蒿的图片  茵陈蒿的图片

 

  【茵陈蒿的复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茵芋
相关文章
云南裂腹鱼 芸香草 芸薹子 云实蛀虫 芸薹 云雾七 云母 云南茜草 越橘叶 越瓜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