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干姜治大病
干姜
为姜料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历代以四川建板场者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干姜。其味辛、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为温中土之专药,温中回阳之要药。姜生散干守,干姜其性散不如守,故能由胃达肺而无泄邪、出汗、止呕、行水之长。所以凡是仲圣在《伤寒杂病论》用干姜,总不外乎温中,《伤寒论》入方24次,《金匮要略》入方32次,其故可玩素而得也。
中寒:治中寒腹痛、腹泻、吐泻清稀第一要药,可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亡阳:阳虚体弱之人,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59;或过用发散而致大汗淋漓出汗过多而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证候。
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痰饮:多由阳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冷易发等症,可配细辛、五味子,有温、开、合肺的作用。如仲师“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等。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姜皮及煨姜的不同,皆有温中祛寒的作用,但又各有所长。生姜汁温中止呕作用胜于生姜,又有豁痰作用,多用治寒性呕吐及寒嗽多痰者;亦常用其炮制药材,以增强其止呕效果,如姜汁炙半夏。姜皮长于和中利水,尤长于治疗皮肤水肿。
煨姜以温中止呕见长,温里回阳作用不及干姜,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诸姜作用虽各有所偏,如一时急用,亦可暂时相互替代。然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误用伤阴,为害极大。农历九月采母姜,晒干姜,白净结实者良。
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此说同行们可能不信,但是通过学习《伤寒论》,发现了此功能,在学习——“古今录验续命汤方”时,说方中用麻黄汤尤可理解,当归川芎以活血,石膏清热,人参防止麻黄桂枝过度发散,而惟独干姜有干姜为姜料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历代以四川建板场者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干姜。其味辛、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为温中土之专药,温中回阳之要药。姜生散干守,干姜其性散不如守,故能由胃达肺而无泄邪、出汗、止呕、行水之长。所以凡是仲圣在《伤寒杂病论》用干姜,总不外乎温中,《伤寒论》入方24次,《金匮要略》入方32次,其故可玩素而得也。
中寒:治中寒腹痛、腹泻、吐泻清稀第一要药,可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亡阳:阳虚体弱之人,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59;或过用发散而致大汗淋漓出汗过多而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证候。
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痰饮:多由阳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冷易发等症,可配细辛、五味子,有温、开、合肺的作用。如仲师“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等。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姜皮及煨姜的不同,皆有温中祛寒的作用,但又各有所长。生姜汁温中止呕作用胜于生姜,又有豁痰作用,多用治寒性呕吐及寒嗽多痰者;亦常用其炮制药材,以增强其止呕效果,如姜汁炙半夏。姜皮长于和中利水,尤长于治疗皮肤水肿。
煨姜以温中止呕见长,温里回阳作用不及干姜,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诸姜作用虽各有所偏,如一时急用,亦可暂时相互替代。然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误用伤阴,为害极大。农历九月采母姜,晒干姜,白净结实者良。
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此说同行们可能不信,但是通过学习《伤寒论》,发现了此功能,在学习——“古今录验续命汤方”时,说方中用麻黄汤尤可理解,当归川芎以活血,石膏清热,人参防止麻黄桂枝过度发散,而惟独干姜有何用?
思之再三,结合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中药学、药理学,从而得出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加深了对干姜的理解。其实,此作用在于温暖胃肠,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温中散寒的作用,就因为此作用,才说明此功能所在。
1、能使心血下达于胃肠,减轻心肺的充血,能止咳平喘,如:味姜辛的应用。
2、能引头部血液下行,以减少头部的血量,如:续命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头汗出等。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用石膏不在于清热除烦,而在于干姜引血达于胃肠,心阳得泄,容易引起胃热,故加入以清胃热,续命汤也是此理。
干姜
[别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
[药用部分与产地]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除去茎叶及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供药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成分]
姜烯酮、姜酚等。
[药理]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对抗中枢兴备药的作用等。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干姜的辛辣成分,可使体表和内脏血管扩张,循环顺畅,周身产生温热感。
4、其他
驱风、健胃、镇吐、止呕的作用。
[传统应用]
性味归经:辛,热,人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小儿真菌性肠炎
本病多发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小儿,有人采取温补脾肾法治疗本病11例,药用炮干姜、附片、党参、炒白术、茯苓、煨粉葛、肉豆蔻、吴茱萸,每日1剂,煎3次分服。结果:痊愈10例,死亡1例。
2.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有人分二步治疗本病2例,方法:
①对中毒型先以抢救休克为主,方用急救回阳汤合生脉散加减,干姜、附片、人参、白术、甘草、麦冬、丹参、五味子、桃仁,每日1剂,水煎2次服。
②休克期恢复后,继以凉血解毒治疗,药用:于姜炭、生地、白头翁、银花、炒地榆、藕节、三七粉、秦皮、白及、甘草。加减:大便秘结时加大黄,腹痛甚时加广木香,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5剂,使便血止,诸症消失。
3.治疗硬化性骨髓炎
本病属中医附骨疽范畴,有人用散寒行血祛瘀生新法治疗本病325例, 自拟通骨灵膏,药用于姜、附子、大黄、天麻、血竭、白芍、樟脑醋配制而成,治疗时将药膏敷于患处,用吹风机(热水袋亦可),热疗半小时左右,以纱布包扎固定,24小时后除去纱布及药膏;3—4日1次,4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最长8个月,最短2个月。
结果:痊愈196例,显效92例,好转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1%。
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有人用温补脾胃法治疗本病50例,药以干姜、白术、良姜、黄芪、白芍、党参、砂仁、桂枝、炙甘草、丹参、香附、茯苓;肝郁者加柴胡、青皮。每日1剂,水煎3次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临床疗效,显效2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
5.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有人用辨证分型法治疗本病37例。
①脾胃虚寒型(8例),治拟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丹参、延胡索、炙甘草、干姜、黄芪、炒白芍、红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肉桂;
②脾胃湿热型(18例),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制苍术、茯苓、薏苡仁、厚朴、制半夏、陈皮、蚕砂、萆薜、九香虫、生甘草;
③肝胃不和型(11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旋覆花、香附、生甘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代赭石、莱菔子、川芎。
结果:治愈2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91%。何用?
思之再三,结合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中药学、药理学,从而得出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加深了对干姜的理解。其实,此作用在于温暖胃肠,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温中散寒的作用,就因为此作用,才说明此功能所在。
1、能使心血下达于胃肠,减轻心肺的充血,能止咳平喘,如:味姜辛的应用。
2、能引头部血液下行,以减少头部的血量,如:续命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头汗出等。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用石膏不在于清热除烦,而在于干姜引血达于胃肠,心阳得泄,容易引起胃热,故加入以清胃热,续命汤也是此理。
干姜
[别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
[药用部分与产地]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除去茎叶及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供药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成分]
姜烯酮、姜酚等。
[药理]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对抗中枢兴备药的作用等。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干姜的辛辣成分,可使体表和内脏血管扩张,循环顺畅,周身产生温热感。
4、其他
驱风、健胃、镇吐、止呕的作用。
[传统应用]
性味归经:辛,热,人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小儿真菌性肠炎
本病多发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小儿,有人采取温补脾肾法治疗本病11例,药用炮干姜、附片、党参、炒白术、茯苓、煨粉葛、肉豆蔻、吴茱萸,每日1剂,煎3次分服。结果:痊愈10例,死亡1例。
2.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有人分二步治疗本病2例,方法:
①对中毒型先以抢救休克为主,方用急救回阳汤合生脉散加减,干姜、附片、人参、白术、甘草、麦冬、丹参、五味子、桃仁,每日1剂,水煎2次服。
②休克期恢复后,继以凉血解毒治疗,药用:于姜炭、生地、白头翁、银花、炒地榆、藕节、三七粉、秦皮、白及、甘草。加减:大便秘结时加大黄,腹痛甚时加广木香,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5剂,使便血止,诸症消失。
3.治疗硬化性骨髓炎
本病属中医附骨疽范畴,有人用散寒行血祛瘀生新法治疗本病325例,自拟通骨灵膏,药用于姜、附子、大黄、天麻、血竭、白芍、樟脑醋配制而成,治疗时将药膏敷于患处,用吹风机(热水袋亦可),热疗半小时左右,以纱布包扎固定,24小时后除去纱布及药膏;3—4日1次,4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最长8个月,最短2个月。
结果:痊愈196例,显效92例,好转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1%。
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有人用温补脾胃法治疗本病50例,药以干姜、白术、良姜、黄芪、白芍、党参、砂仁、桂枝、炙甘草、丹参、香附、茯苓;肝郁者加柴胡、青皮。每日1剂,水煎3次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临床疗效,显效2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
5.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有人用辨证分型法治疗本病37例。
①脾胃虚寒型(8例),治拟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丹参、延胡索、炙甘草、干姜、黄芪、炒白芍、红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肉桂;
②脾胃湿热型(18例),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制苍术、茯苓、薏苡仁、厚朴、制半夏、陈皮、蚕砂、萆薜、九香虫、生甘草;
③肝胃不和型(11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旋覆花、香附、生甘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代赭石、莱菔子、川芎。
结果:治愈2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91%。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