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菜属红藻门.仙菜目、红叶藻科.鹧鸪菜属。因含有驱虫功效的海人草酸.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因而其有作为驱虫药剂及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工具药的价值。
【历史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用于驱除蛔虫。鹧鸪菜一名最早见于1530年福建《漳浦县志》.“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闽书》、《本草纲目拾遗》也有类似的记艘,鹧鸪菜亦称蛔虫药、乌菜、石疤,我国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均有所产。
鹧鸪菜产于中国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沿岸.上海沿岸亦有发现,为一种分布广泛的亚热带性海藻。除中国外,还分布于日本(本州中、南部至九州间的太平洋岸.九州西岸及北岸、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哥斯达续加至协.)、玻利尼西亚、澳洲。新西兰.大西洋两岸的温暖海区及印度洋。
【功效主治】
鹧鸪菜富含藻酸、甘露酸、粗蛋白、碘和其它无机盐等。中医认为鹧鸪菜性味咸寒,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涤秽杀虫等功效。为食、药俱佳藻类,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症,尤以驱除蛔虫效果最佳。
鹧鸪菜有鲜抢乌菜、美舌藻汤、乌菜肉片等食法。
【生态习性】
由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个世代互相交替。配于体为雌雄异株.外形基本相似,果饱子体寄生于雌配于体上。
鹧鸪菜藻体高仅1-4厘米.丛生。新鲜藻体色暗紫带绿色.干燥后变黑。藻体扁平,由宽1-2毫米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叶片构成。叶片中央由中轴细胞延伸到琪端,形成明显的中肋。在分叉处生出次生剐伎或毛状恨。繁殖器官为四分孢子囊和果孢子囊.前者集生于分技上部,后者球形.多生于分技点的上部或分枝处中肋的内面。
多生在温暖地带河口区附近中、高潮带的岩石、防波提和旧木桩上。可以在溯河10-20千米以远、海水比重为1.006-1.010的地段生长。北向与东向岸带及背阴面、石缝中和有污泥淤积的地方着生密度较大。垂直分布自肺壶线以上开始至小潮满溯线附近,分布幅度可达2.7米.常与小石花菜与浒苔混生。藻体初见于冬季,此时个体大小为0.5-1.3厘米,最大个体达1.8厘米.生物体为76-130克/米2南方霉雨季节生长级好。
上海因邻近长江口岸.海水盐度在2%-12%之间.大型海藻分布极少.唯鹧鸪菜在局部海边常与浮泥、蓝藻和丝藻混生成片.覆盖于防波堤岩石的背光面,终年可见。
【鹧鸪菜培育】
1.鹧鸪菜养殖根据
鹧鸪菜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培养的生产过程。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海藻养殖。
2.养殖
鹧鸪菜个体矮小.尚未进行人工养殖生产。由于生物工程的兴起,中国对鹧鸪菜已进行如下的研究。
细胞和组织悬浮培育多次采收技术鹧鸪菜的不同组织切段。多细胞或单细胞都有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因此可高密度悬浮充气培养。培养液中需加入氮、磷营养盐,每10天更换海水1次.每月采收I次。采收时将其中一部分再切段重新培养。切段大小和密度要适当.一次采收,相当于原藻投入量,少者也有50%。实脸表明这种培养法可以一次投藻.多次采收,并可有效地利用时间与空间.较传统方法更为优越。
3.切段撒播育苗
切段不仅可以悬浮培养,也可以将切段(无论切段细胞多少)撒在网帘板上.使之产生不定报或假根进行二次附着.长成直立的幼苗。另外将悬浮培养的切段随时取出撒在网板上.也能很快附着长成完整藻体。这种方法用来代替孢子采苗,可以获得比孢子苗更快更好的效果。
用原生质体培养成株技术鹧鸪菜藻体的大部分细胞均可分离成原生质体,并分化成匍匐部分,从后生出直立枝即鹧鸪菜,有的并产生了四分孢子囊。但成株数量及最佳培养条件尚待进一步研究。
4.采收与加工
人工悬浮培养的切段采收时用器具捞出烘干即可。对自然生长的藻体一般于每年3-4月采收.晒成干品,或手工制成9平方厘米大小的菜饼,扎成捆销售。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