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中药大全 > 清热药 >

  夏枯草

  夏枯草
  
  夏枯草(拉丁学名:Prunella vulgaris),俗称牛对头,又称九重楼、铁色草 、大头花、棒柱头花、羊肠菜、锣锤草、六月干、棒头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节上长有须根。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作用。
  
  功能主治 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禁/宜人群
  
  脾胃虚弱者慎服。
  
  炮制方法
  
  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地理分布
  
  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山西、山东、灌输、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材>>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
  
  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
  
  本品既能清热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三萜皂苷、芸香苷、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咖啡酸、游离齐墩果酸等有机酸;花穗中含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的花色苷、d-樟脑、d-小茴香酮等。
  
  3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但穗的作用较明显;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下一篇:黄栀子
相关文章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6167号-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