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壳斗科植物蒙古栎的叶。生于生于海肱200-2100m的山坡向阳干燥处的疏林中,常与辽东栎、杨、桦等混生,有时成纯林。落叶乔木,高达30m。树皮暗灰色,纵深裂;幼枝平滑具棱,无毛,紫褐色。叶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顶端;叶柄长2-5mm,无毛;叶片例卵形至长椭圆状例卵形,长7-19cm,宽4-1O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边缘具7-10对深波状钝牙齿,幼时沿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30m,胸径达60cm。树冠卵圆形。
树皮暗灰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幼枝具棱。叶常集生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20cm,先端短钝或短凸尖,基部窄圆或近耳形,叶缘具深波状缺刻,具7~10对圆钝齿或粗齿,幼时沿叶脉有毛,后渐脱落,仅背面脉上有毛,侧脉8~15对;叶柄短,仅0.2~0.5cm,疏生绒毛。
花单性同株,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长5~7cm,轴近无毛;雌花序长约1cm,有花4~5朵,但只有1~2朵花结果。总苞杯状,包果1/2~1/3,壁厚; 苞鳞三角状卵状,背部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 坚果单生,卵形或长卵形,长2~2.3cm,径1.3~1.8cm,小枝粗壮,栗褐色,无毛。叶长集生在枝端,倒卵形,长7-20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窄或近耳形,缘具深波状缺刻,侧脉8-15对,仅背面脉上有毛;叶柄短,仅2-5毫米,疏生绒毛。坚果卵形;总苞浅碗状,鳞片呈瘤状。花期5-6月;果9-10月成熟。地下萌发,子叶柄长约3毫米,淡绿色。幼茎绿色,有白色平伏毛,老则稀疏。不发育的初生叶6—8,最初两片对生,以后则为互生,披针形,褐色,发育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矩圆形,长4.8--8.5厘米,宽2.8—5.5厘米,有粗而尖的缺齿,叶上、下主侧脉有白色细毛,柄长约2毫米,有白色的细毛,托叶线形,绿色。根颈茎5毫米,主根发达,侧根细,平展,黄褐色。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碱性土壤上都能生长,耐瘠薄,不耐水湿。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 蒙古栎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15℃时发芽缓慢,30~35℃时发芽最快,但幼芽细弱。茎叶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为23~30℃,夜间温度为15~18℃;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长缓慢。幼瓜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为15℃左右。蒙古栎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能适应南由 华中地区直至东西伯利亚—56度,乃至—60度的低温,早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年均温—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蒙古栎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兴安岭的海拔250—400米范围内,蒙古栎长分布于低山顶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个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 长白山800米以下,蒙古栎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纯林。甚至东北西部 兴安岭以南地区,蒙古栎的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东部 三江平原的残丘上也有生长。蒙古栎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 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 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