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之巴山虎
巴山虎,中药名。为管状花目、茄科、茄属植物。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根入药,性平味苦,具有清热除湿,祛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痧气腹痛,头痛,牙痛,咽炎,扁桃体炎,疳积,跌打损伤,瘰疬。
中文学名 巴山虎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茄科 族 茄族 属 茄属 亚 属 茄亚属 种 刺天茄(紫花茄) 分布区域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亚 族 茄亚族 采收时间 全年可采 用 量 6-15g 毒 性 小毒
来源
为茄科植物紫花茄SolanumindicumL.的根。
形态特征
多枝灌木,通常高0.5-1.5-(6)米,小枝,叶下面,叶柄,花序均密被8-11分枝,长短不相等的具柄的星状绒毛。小枝褐色,密被尘土色渐老逐渐脱落的星状绒毛及基部宽扁的淡黄色钩刺,钩刺长4-7毫米,基部宽1.5-7毫米,基部被星状绒毛,先端弯曲,褐色。叶卵形,长5-7-(11)厘米,宽2.5-5.2-(8.5)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截形或不相等,边缘5-7深裂或成波状浅圆裂,裂片边缘有时又作波状浅裂,上面绿色,被具短柄的5-9-(11)分枝的星状短绒毛,下面灰绿,密被星状长绒毛;中脉及侧脉常在两面具有长2-6毫米的钻形皮刺,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2-4厘米,密被星状毛及具1-2枚钻形皮刺,有时不具。蝎尾状花序腋外生,长约3.5-6厘米,总花梗长2-8毫米,花梗长1.5厘米或稍长,密被星状绒毛及钻形细直刺;花蓝紫色,或少为白色,直径约2厘米;萼杯状,直径约1厘米,长约4-6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端尖,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细直刺,内面仅先端被星状毛;花冠辐状,筒部长约1.5毫米,隐于萼内,冠檐长约1.3厘米,先端深5裂,裂片卵形,长约8毫米,外面密被分枝多具柄或无柄的星状绒毛,内面上部及中脉疏被分枝少无柄的星状绒毛,很少有与外面相同的星状毛;花丝长约1毫米,基部稍宽大,花药黄色,长约为花丝长度的7倍,顶孔向上;子房长圆形,具棱,顶端被星状绒毛,花柱丝状,长约名毫米,除柱头以下1毫米外余均被星状绒毛,柱头截形。果序长约4-7厘米,果柄长1-1.2厘米,被星状毛及直刺。浆果球形,光亮,成熟时橙红色,直径约1厘米,宿存萼反卷。种子淡黄色,近盘状,直径约2毫米。全年开花结果。
分布区域
产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广布于热带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南至马来半岛,东至菲律宾。
[1]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80-1700米的林下、路边、荒地,在干燥灌丛中有时成片生长。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
清热除湿,祛瘀消肿。
主治
风湿痹痛,痧气腹痛,头痛,牙痛,咽炎,扁桃体炎,疳积,跌打损伤,瘰疬。
相关配伍
①治头风痛:紫花茄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关节风温痛:紫花茄根一至二两,或加蘡薁干根、土牛膝干根各五钱,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胃痛:紫花茄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瘰疬:鲜紫花茄根一至二两,水煎或调酒服;已破溃者加鸡蛋同炖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无名肿毒:鲜紫花茄根一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