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中药百科 > W >

  乌豆根

 

  【乌豆根的简介】

  

  乌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槐属植物西南苦参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maieri (Pamp.) Tsoong的根。植物西南苦参,分布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具有利湿止泻,散瘀止痛之功效。主治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中文学名 乌豆根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蔷薇目

  

  科 豆科

  

  属 槐属

  

  种 西南苦参

  

  采收时间 秋、冬季

  

  毒    性 小毒《四川常用中草药》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扬,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宜忌

  

  《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植物形态

  

  西南槐树

  

  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枚,主轴密被棕色毛;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下部小叶较小,长1.5~4厘米,顶端小叶较大,长4~6厘米,先端渐尖,有时钝圆,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初被浅锈色短毛,后变无毛,下面被浅锈色毛。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萼钟状,5浅缺刻,外被浅锈色短柔毛;花冠蝶形,淡黄色,旗瓣狭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雄蕊10,花丝基部均有毛;子房有毛,柱头头状。荚果长2~5厘米。种子1~3。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山坡林下、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

  

  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并含下列成分:㈠异黄酮类:有大豆黄酮甙和染料木甙。前者含量为0.007,水解后得大豆黄酮和葡萄糖;后者含量为0.01~0.15%,水解后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㈡皂甙:有大豆皂醇A、B、C、D、E5个甙元,与甙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甙元与糖的比例为1:1。在脱脂的大豆粉中,皂甙的含量约0.60%。此外,尚含胆碱2.06~2.90毫克/克,叶酸2.30微克/克,亚叶酸0.74微克/克,泛酸13毫克/公斤左右,生物素750毫微克/克,维生素B12_0.008微克%,唾液酸0.04%左右。大豆的水解产物中含乙酰丙酸0.971~3.559%。

  

  大豆脂肪油成分参见"豆油"条。大豆皮成分参见"黑大豆皮"条。

  

  药理作用

  

  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黄酮及染料木素(水解产物),两者皆有雌激素样作用(口服2.5克/小鼠/天,6天后测子宫重量),其作用强度为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大豆黄酮=1.5:1.0:0.4,但也有认为大豆黄酮作用强于另外两者的。大豆黄酮对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口服或腹腔注射时雌激素样作用相当于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00001。家畜食入过多含此类异黄酮之饲料,可能对其生理功能发生某种影响。大豆黄酮对离体小鼠小肠有解痉作用,共效力为罂粟碱的37%。
 

  

  【乌豆的功效与作用】
 

  

  乌豆的功效

  

  散风,清肺,化痰,行血。治愈冒,咳嗽,哮喘,经闭。

  

  《天宝本草》:"散风寒,化痰。治四时感冒,哮吼,咳嗽,脐风。"

  

  《四川中药志》:"清热润肺,行血通经。治咳嗽或虚咳,妇女经闭腰痛。"

  

  乌豆的作用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解滴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乌豆的图片】

        乌豆的图片  乌豆的图片
        乌豆的图片  乌豆的图片

 

  

  【乌豆的选方】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肘后方》)

  

  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普济方》救活丸)

  

  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中滴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乌豆的名家论述】

  
 

  《本草拾遗》:"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

  

  汪颖《食物本草》:"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

  

  《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本草经疏》:"大豆,岐伯云生温熟寒。藏器云生平,炒食极热,煮食极寒。观《本经》及孟诜云,生捣涂肿毒,则生者非温矣。《经》又云,炒为屑,主胃中热,则炒者又非极热矣。应是生平,炒温,煮寒无疑。"

  

  《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开果荚,收集种子,再晒至足干。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乌饭子
相关文章
午香草 五爪龙 五转七 五指山参 五指毛桃根 五月霜 五月茶 五叶泡 五眼果树皮 五星蒿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