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中药名,为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分布于我国陕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广东、云南等地。具有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的功效,主治喉痹,疥癣,臁疮,烫伤,冻疮等。
【药材名称】
中文名:桐油
拼音:tòng yòu
桐油的别名:桐子油
【药材来源】
桐油为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
【性味归经】
桐油味甘、辛,性寒。
1.《日华子本草》:"冷,微毒。"
2.《纲目》:"甘微辛,寒,有大毒。"
【桐油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桐油具有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的功效。主治喉痹,痈疡,疥癣,臁疮,烫伤,冻疮,皲裂。
《本草拾遗》:“摩疥癣虫疮,毒肿。”
【用法用量】
外用:桐油适量,涂擦;调敷或探吐。
【用药禁忌】
桐油临床仅外用,严防误食中毒。
【桐油的图片】
【桐油的原植物形态】
油桐,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具明显皮孔,油桐叶卵圆形,长8~18厘米,宽6~15厘米;
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全缘,稀1~3浅裂,嫩叶上面被很快脱落微柔毛,下面被渐脱落棕褐色微柔毛;
成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贴伏微柔毛;掌状脉5(~7)条;油桐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几无毛,顶端有2枚扁平、无柄腺体。
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油桐花萼长约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
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爪状;
雄花:雄蕊8~12枚,2轮;外轮离生,内轮花丝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颗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2裂。
油桐核果近球状,直径4~6(~8)厘米,果皮光滑;油桐子3~4(~8)颗,种皮木质。油桐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油桐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越南也有分布。
【药理作用】
1.对肠胃刺激作用。
2.泻下作用。
3.致癌作用。
【桐油的配伍应用】
1.治中风口噤、痰厥、不省人事,桐油用鸡翎蘸,扫入喉巾,吐痰即活。(《万病回春》)
2.治一切疮疖,桐油一斤,放锅内略滚片时,不待白沫尽,即下飞过炒黄丹五两,细细筛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贴(患处)。(《疡医大全》丹油膏)
3.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4.治血风臁疮:㈠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㈡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简便单方》)
5.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扫数次。(《濒湖集简方》)
6.治酒齄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摘元方》)
7.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救急方》)
8.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华佗危病方》)
9.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中医科学》(4):63,1936)
10.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贵州草药》)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