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常山,中药名,为夹竹桃科鸭脚树属植物鸡骨常山的根、叶。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解热截疟,止血止痛的功效,用于疟疾,口腔炎,内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药材名称】
中药名:鸡骨常山
拼音:Jī Gǔ Chánɡ Shān
鸡骨常山的别名: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
【药材基源】
鸡骨常山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根或枝叶。
【性味归经】
鸡骨常山味苦;性寒;小毒。归肺;肝经。
①《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味苦。"
②《云南中草药选》:"苦,凉,有小毒。"
【鸡骨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鸡骨常山具有解热截疟,止血止痛的功效,用于疟疾,口腔炎,内服兼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①《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疟疾。"
②《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血,接骨,止痛。治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鸡骨常山6~12g。外用:鸡骨常山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用药禁忌】
忌酸、冷,孕妇忌服。
【鸡骨常山的图片】
【鸡骨常山的原植物形态】
鸡骨常山,直立灌木,高1-3m。多分枝,具乳汁,枝条具白色突起皮孔。叶3-5片轮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叶片薄纸质,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长6-18.5cm,宽1.3-4.5cm,鸡骨常山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
花紫红色,数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被柔毛;花萼片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缘毛;
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3cm,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裂片长圆形,长2-6mm,宽1-3mm;
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药长圆形,内藏,长约2.5mm;子房高1.5mm,无毛,花柱6mm,柱头棍棒状,先端2裂;
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与心皮互生。蓇葖果2枚,离生,线形,先端具尖头,长3-5cm,直径约4mm,无毛。
鸡骨常山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两端被短缘毛。花期3-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鸡骨常山生于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木从中。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储藏】
鸡骨常山的根秋、冬季采挖,叶夏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状鉴别】
鸡骨常山,根呈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25cm,直径1.5-3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皮部薄,常脱落,木部白色。
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裂片状,类白色。气微,味苦。枝多切成厚约1mm的斜片。
老枝直径6-8mm,外皮灰褐色,具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中空,木部白色;嫩枝较细,青灰色,外皮易剥离,髓部中空较大。
叶轮生,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气微,味苦。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