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的简介】
苣荬菜,为桔梗目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地下根状茎匍匐,多数须根著生。苣荬菜又名败酱草(北方地区名),黑龙江地区又名小蓟,山东地区称作苦苣菜、取麻菜、曲曲芽,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系野生于海拔200米—2300米的荒山坡地、海滩、路旁等地。能食用,东北食用多为蘸酱;西北食用多为包子、饺子馅,拌面或加工酸菜;华北食用多为凉拌、和面蒸食。
近年来,由于苣荬菜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山东各地已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又由于苣荬菜耐盐碱的特性,在滨海及内陆盐碱地区均有大规模的栽培。其越冬栽培可于春节及早春蔬菜淡季上市,商品价值较高。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能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中文学名 苣荬菜
拉丁学名 Sonchus arvensis Linn.
别 称 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苣菜、曲麻菜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 科 舌状花亚科
族 菊苣族
属 苦苣菜属
亚 属 菊苣亚族
种 苣荬菜
汉语拼音 qu mai cai
英文名 Field Sowthistle Herb
出 处 《中华本草》,《中药志》
苣荬菜的异名
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药志》),苣菜(《河北中药手册》)。
苣荬菜的来源
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
苣荬菜的植物形态
苣荬菜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
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花(苣荬菜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苣荬菜的采集
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苣荬菜的药材
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四柱形,下部渐细,长3~1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生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质脆,易碎。以色青绿、无花、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
本品在华北作败酱入药,在东北作小蓟入药。
【苣荬菜的功效与作用】
苣荬菜的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的方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苣荬菜水煎浓缩酒精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前2种患者白细抱的呼吸并无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
苣荬菜的性味
《河北中药手册》:"性寒,味苦。"
苣荬菜的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补虚止咳。治菌痢,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白带。
①《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苣荬菜的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熏洗。
【苣荬菜的图片】
【苣荬菜的选方】
①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一两,水煎服。
②治急性咽炎:鲜苣荬菜一两(切碎),灯心草一钱。水煎服。
③治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二两。煎汤,熏洗患处,每天一至二次。(①方以下出《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阑尾炎:苣荬莱五钱至一两,红藤二两。水煎服。(《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