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叶,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叶。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荨麻疹,外伤出血,支气管炎。
【药材名称】
中文名:杜鹃花叶
拼音:Dù Juān Huā Yè
【药材基源】
杜鹃花叶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叶。
【杜鹃花叶的药用价值】
1.性味归经
杜鹃花叶味酸;性平。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酸辛。"
②《福建中草药》:"微甘酸,温。"
2.杜鹃花叶的功效与作用
杜鹃花叶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荨麻疹,外伤出血,支气管炎。
1、《分类草药性》:“梗叶洗风火疮。”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血,应用(于)外伤出血。”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主治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治痈肿。”
4、《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喘。”
5、《福建药物志》:“疏风行气,活血散瘀。主治荨麻疹,对口疮。”
6、《分类草药性》:"洗风火疮。"
7、《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消肿止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内服:煎汤,10-15g。
【用药禁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杜鹃花叶的图片】
【杜鹃花叶的原植物形态】
杜鹃花,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2-5m。多分枝,幼枝密被红棕色或褐色扁平糙伏毛,老枝灰黄色,无毛,树皮纵裂。
花芽卵形,背面中部被褐色糙伏毛,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春叶纸质,较短,夏叶革质,较长,卵状椭圆形或长卵状披针形,长3-6cm,宽2-3cm;
先端锐尖,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疏被淡红棕色糙伏毛,背面密被棕褐色糙伏毛,脉上更多。
花2-6朵,成伞形花序,簇生枝端;花梗长约5-8mm;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长3-7mm,外面密被糙伏毛和睫毛;
花冠宽漏斗状,玫瑰色至淡红色、紫色,长3-5cm,5裂,裂片近倒卵形,上方1瓣及近倒2瓣里面有深红色斑点;
雄蕊10,稀7-9,花丝中下部有微毛,花药紫色;子房卵圆形,5室,长5-8mm,密被扁平长糙毛,花柱细长。
蒴果卵圆形,长1-1.2cm,密被棕色糙毛,花萼宿存。花期4-6月,果期7-9月。
【采收储藏】
杜鹃花叶在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杜鹃花叶生于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丛中,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
【化学成分】
叶和嫩枝中含黄酮类,香豆精,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鞣质,酚类,甾醇,甾醇强心甙,挥发油等;
黄酮类中有红花杜鹃甲和乙,荚果蕨醇(matteucinol)和荚果蕨醇(matteucinol)和荚果蕨甙(matteucinin),还含熊果酸(ursolic acid)和梫木毒素(an-dromedotoxin)。
【杜鹃花叶的附方应用】
①治指疔,各种阳性肿毒:新鲜杜鹃的枝头嫩叶适量,捣烂如泥,敷于患处,一日换药两次。止痛消肿,未化脓时,可使消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治眼外伤红肿:杜鹃花嫩叶捣烂,加人乳,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杜鹃花鲜叶捣烂,外敷伤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对口疮:杜鹃鲜叶和侧柏叶等量捣烂,调鸡蛋清或蜜,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⑤治荨麻疹:杜鹃鲜叶煎汤洗浴。(《福建中草药》)
【杜鹃花叶的临床应用】
杜鹃花叶治疗慢性气管炎:
迎山红干叶研粉,制成1:1酊剂,每服10~20毫升,每日2次。治疗1000余人,近期有效率达80%。
以镇咳、祛痰的效果较显着,痰稠者容易咳出。亦曾用于普通感冒所致之咳嗽,作为一般上咳糖浆应用。
副作用较少,如每日用量超过生药3~4两时,则可产生头昏、恶心,岖吐、心跳变慢等现象,多数在停药后即可消失,无任何后遗症。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