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中药百科 > D >

  中药地榆的图片形态及其功效与作用!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中药地榆的图片
地榆图片
 

  【药材名称】

  中文名:地榆

  拼音:Dì Yú

  英文:garden burnet root

  地榆的别名:黄瓜香、玉札、酸赭、山枣子、山枣参、山红枣根、血箭草

  【药材来源】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地榆味苦酸,寒。入肝、大肠经。

  1.《本经》:"味苦,微寒。"

  2.《别录》:"甘酸,无毒。"

  3.《滇南本草》:"苦涩,温。"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5.《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6.《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地榆的药材来源
地榆图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地榆2~3钱;或入丸、散。外用:地榆捣汁或研末掺。

  【用药禁忌】

  中医认为地榆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对用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1.《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3.《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闲。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6.《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的用药禁忌
地榆图片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1.《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3.《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4.《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5.《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6.《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7.李杲;"治胆气不足。"

  8.《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9.《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0.《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地榆的图片】
 

         地榆的图片  地榆的植物形态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的性状鉴别
 

  【地榆的植物形态】

  地榆,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粗壮,生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成长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有棱。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根生叶较茎生叶大,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

  小叶5~19片,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2~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截形、阔楔形或略似心形,边缘具尖圆锯齿,小叶柄短或几无柄。

  花小,密集成倒卵形,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的穗状花序,疏生于茎顶;地榆花序梗细长、光滑或稍被细毛;花暗紫色,苞片2,膜质,披针形,被细柔毛;

  花被4裂,裂片椭圆形或广卵形;雄蕊4,着生刁:花被筒的喉部,花药黑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细长,柱头乳头状。

  地榆瘦果椭圆形或卵形,褐色,有4纵棱,呈狭翅状。种子1枚。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地榆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地榆的炮制方法
地榆图片
 

  【采收加工】

  地榆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地榆,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地榆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

  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地榆的应用
地榆图片
 

  【化学成分】

  地榆,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0%。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I,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

  地榆糖甙Ⅱ,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柿皂甙B,初步鉴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

  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矢车菊双甙压作用。

  【地榆的附方应用】

  1.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3.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4.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5.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地榆的图片形态
地榆图片
 

  6.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7.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9.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

  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

  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10.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11.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2.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13.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图片
 

  【地榆的临床应用】

  1.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

  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2.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

  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

  3.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

  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4.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相关文章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