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壳,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刀豆的果壳,分布于北京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具有下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反胃,呃逆,久痢,闭经,喉痹,喉癣。
刀豆壳图片
【药材名称】
中文名:刀豆壳
拼音:Dāo Dòu Ké
【药材来源】
刀豆壳为豆科植物刀豆的果壳。
【性味归经】
刀豆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1.(《医林纂要》:"甘苦咸,平。"
2.《泉州本草》:"甘,平,无毒。"
刀豆壳图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刀豆壳3~5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刀豆壳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刀豆壳具有下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反胃,呃逆,久痢,闭经,喉痹,喉癣。
1.《医林纂要》:"和中,交心肾,止呃逆。"
2.《重庆草药》:"散瘀活血。治腰痛,血气痛。"
2.《重庆草药》:"散瘀活血。治腰痛,血气痛。"
【刀豆壳的图片】
【刀豆壳的原植物形态】
刀豆,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3m。三出复叶;叶柄长7-15cm;顶生小叶宽卵形,长8-20cm,宽5-1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基部圆形,托叶细小。
总状花序腋生,花疏;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钟状,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长,下唇3裂片小而不明显;花冠蝶形,淡红色或淡紫色,旗瓣圆形,翼瓣较短,龙骨瓣弯曲;
雄蕊10,连合为单体;子房具短柄,被毛。荚果大而扁,长10-30cm,直径3-5cm,被伏生短细毛,边缘有隆脊,先端弯曲成钩状;
种子10-14颗,种皮粉红色或红色,种脐约占种子全长的3/4,扁平而光滑。刀豆的花期在6-7月,果期8-10月。
刀豆壳图片
【生境分布】
刀豆壳在北京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有栽培。
【采收储藏】
刀豆壳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晒干,剥去种子,将果壳晒至全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虫蛀。
【炮制方法】
刀豆壳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润,切丝,晒干。
刀豆壳图片
【性状鉴别】
刀豆壳,干燥果壳具扭曲粗壮的果柄;荚果长剑状,略作螺旋形扭曲或破碎,长可达30厘米,宽约4.5厘米;
先端尖,微弯,外表面黄色至深黄色,具皱纹,散生黑色斑点,被有稀疏短毛及斜向排列的白色细条纹,内面有白色海绵状物。
未开裂的荚果,在腹背缝线处各有肋1条。果皮带纤维性。以长而宽大、完整、外面黄色、内部洁白无虫蛀者为佳。
【刀豆壳的附方应用】
1.治膈食呕吐,不能吞咽:刀豆壳五钱,咸橄榄三粒,半夏三钱。煎汤服。(《泉州本草》)
2.治虚寒呃逆:刀豆壳烧灰存性,研末,每次二至三钱,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刀豆壳图片
3.治久痢:刀豆荚饭上蒸熟,蘸糖食。(《种福堂公选良方》)
4.治腰痛:刀豆壳烧存性研末,好酒调服,外以皂角烧烟熏之。(《万氏家抄方》)
5.治妇女经闭、腹胁胀痛:刀豆壳焙为末,每服一钱,黄酒下,少加麝香尤妙。(《经验广集》)
6.治喉痹:刀豆壳(烧存性)、膏黛,共研末吹之。(《泉州本草》)
7.治喉癣:刀豆壳烧灰,以二、三厘吹之。(《张氏秘效方》)
8.治牙根臭烂:刀豆壳烧灰,加冰片擦上,涎出即安。(《医方一盘珠》)
9.治颈淋巴结结核初起:鲜刀豆壳一两,鸭蛋一个。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