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的简介】
大腹皮,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生用。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之功效。现代研究,该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为中医常用药。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中文学名 大腹皮
别名 伏毛、腹毛、腹皮、槟榔毛、枣儿槟壳、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大夫皮、大茯
门 被子植物门
目 初生目
族 槟榔族
种 大腹皮
功能主治 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拉丁学名 Arece Peel,Betelnut Peel
界 植物界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科 槟榔科
属 槟榔属
分布区域 产云南、海南及台湾等。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异名槟榔皮(孙思邈),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植物形态详"槟榔"条。
采集冬、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药材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6~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
炮制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性味辛,微温。
①《开宝本草》:"微温,无毒。"
②《纲目》:"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
大腹皮的功效
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气虚体弱者慎服。
大腹皮的作用
①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香半两,木通二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两(锉),牵牛子二两(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②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眼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③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仁斋直指方》)
【大腹皮的图片】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