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根
白背叶根,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祛湿,收涩,活血之功效。常用于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中药名称 白背叶根
门 被子植物门
目 大戟目
属 野桐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用 量 15~30g
贮 藏 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界 植物界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大戟科
种 白背叶
采收时间 9~10月采收
毒 性 无
相关配伍
治痢疾,肠炎:白背叶根、地锦草各34g,焦山楂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治淋浊:①白背叶根12g,七指槟榔根30g。煎水服。
②白背叶根15g,茯神12g,茯苓9g。煎水空腹服。
禁忌
无
炮制
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9~10月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岭南草药志》)
【异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
【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性味】《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
白背叶根的功效与作用
白背叶根的功效
清热,利湿,固脱,消瘀。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①《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②《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浸汁滴耳。
白背叶根作用
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为0.5~1两,伴有水肿者用2~3两,每日煎服1剂。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活血,清热去湿。主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泻,脱肛,子宫下垂。”
2.《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止血止痛。主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刀伤出血,疮疖。”
3.《全国中草药汇编》:“柔肝活血,健脾化湿。主治肝脾肿大,妊娠水肿。”
网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中医中药网传承中药文化,提供中药大全、中药百科、中药方剂、中药饮片、中药材价格、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中医方剂、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减肥等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中药百科、饮片、方剂等信息均来自网络摘录,不能用作具体药方,使用前请遵医嘱!本网站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的、共享性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保证药品信息来源合法、真实。业务及友情链接:2871960833
甘肃普尔康集团旗下网站 陇ICP备150028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宁)-经营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备案62112202000069号 中医中药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